在 2025 年,全球经济格局持续演变,美国的关税政策再度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其高额关税以及贸易战的升级态势,正深刻影响着众多行业,尤其是全球电商和物流领域,使得这两大行业步入了深度调整期。面对海外市场当下既存的共识与充满变数的未来走向,深入剖析关税政策与贸易冲突对行业发展的影响,并探寻跨境电商及物流企业应对关税挑战的有效路径,显得尤为迫切。
美国关税政策的 “紧箍咒” 越收越紧
近年来,美国关税政策频繁调整,不断冲击着全球贸易秩序。从 2024 年初对进口自中国的商品加征 10% 关税,取消对价值 “低于 800 美元” 的小额货物的 “最低限度” 关税豁免,到后续多次调整,每一次变动都在全球电商和物流行业激起千层浪。特别是对来自中国内地和香港的小额包裹关税,从最初的变动到 5 月 2 日起征收相当于其价值 120% 的关税,这一系列举措无疑给依赖小额包裹出口的跨境电商企业带来了沉重打击。
美国针对小额包裹的免税政策,历经多次调整,自 1938 年设立以来,额度从最初方便游客带纪念品回国的 5 美元,逐步提升至 2016 年的 800 美元,并配套 T86 清关模式以简化流程。在过去的较长时间里,这一政策极大地促进了跨境电商直邮小包模式的发展。众多中国跨境电商企业,如 SHEIN、Temu 等,借助该模式,凭借超高性价比的商品,在美国市场迅速积累起庞大的用户群体,实现了业务的高速扩张。然而,如今关税政策的急剧转变,彻底打破了原有的市场生态。
电商与物流行业遭受 “地震式” 冲击
跨境电商:成本激增,市场竞争力受挫
对于跨境电商企业而言,美国关税政策调整带来的直接影响便是成本的大幅增加。关税的提升、清关模式的转变(如 T86 转 T11/T01 模式)以及物流费用的上涨,层层叠加,严重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尤其是对于中小卖家而言,原本微薄的利润在成本重压下荡然无存,他们面临着要么涨价从而削弱产品价格竞争力,要么退出市场的艰难抉择。
以依赖直邮小包模式的平台为例,这类 “铺货型” 平台不得不考虑向海外仓备货模式转变。但海外仓运营成本高昂,包括仓储费用、货物管理费用等,对于资金实力相对薄弱的中小卖家而言,这无疑是一道难以跨越的门槛。从市场竞争的角度来看,中国跨境电商长期以来凭借性价比优势在美国市场占据一席之地,而如今关税政策的调整使得这一优势大打折扣,售价在 25 美金以下的产品竞争力急剧降低,逐渐面临被美国市场淘汰的风险。
物流行业:需求波动,网络面临重构
关税的提高和贸易量的波动,如同多米诺骨牌一般,对物流行业产生了连锁反应。一方面,短期内运输需求大幅下降,大量运输资源闲置,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物流企业运营效率的降低。另一方面,当企业为应对关税政策开始调整供应链,寻找新的供应商时,物流路线也不得不随之改变。这就意味着物流企业需要重新规划物流网络,而新的物流线路往往存在运输时间长、运输成本高的问题,货物运输时效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此外,外贸企业订单的减少,直接导致物流业务量下滑,规模效应降低,单位运输成本进一步推高。目的国进口报关模式的变更,使得涵盖众多品类的清关成本大幅度上涨,引发了货运涨价、部分货运停运等一系列变化。众多物流公司纷纷上调美国专线渠道产品价格,第三方专线报价普遍上涨 30%,顺丰甚至对发往美国流向的电商标准产品每票加收 20 元清关综合服务费,并预收 30% 关税保证金。物流市场的不确定性显著增加,企业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一些小型物流企业在成本上升和需求下降的双重挤压下,经营陷入困境,而大型物流企业则试图通过兼并收购等方式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跨境电商及物流企业的 “破局” 之道
跨境电商企业:多管齐下,谋求出路
优化供应链与运营
部分企业选择注册美国公司,通过本地实体采购、清关,适用一般贸易税率,以此规避惩罚性关税。还有企业采取近岸布局策略,在墨西哥等低关税地区设仓,利用 “半成品 + 美国组装” 模式降低关税负担。这种方式不仅能有效降低成本,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对市场的响应速度。
布局多元化市场
开拓中东、拉美、非洲、日韩、欧洲等新兴市场区域,成为众多跨境电商企业降低对美国市场依赖、分散政策风险的重要举措。同时,通过独立站引流和建立品牌私域流量,拓展销售渠道,减少对单一平台的依赖。例如,拼多多旗下跨境电商平台 Temu 推出 “千亿扶持计划”,帮助出海商家降本增效,应对关税危机;跨境电商 SHEIN 半托管模式开放欧洲五国站点,助力中国卖家实现全球化发展,丰富面向海外市场的产品供给,提升本土化运营能力。
提升产品竞争力与品牌建设
过去低价走量的跨境电商模式在高关税环境下难以为继,企业纷纷加大产品研发投入,提高产品的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越来越多的出海企业开始从 “卖产品” 向 “做品牌” 转型,通过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自身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降低关税政策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物流企业:灵活应变,整合资源
构建海外仓与本地配送体系
不少中国物流企业开始在美国或其他国家建立海外仓或物流设施,以便在当地进行仓储和配送。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关税及贸易政策变化带来的影响,还能提高货物配送效率,提升客户满意度。通过将部分国际长途运输压力转移到美国本土物流配送体系上,实现物流环节的优化和成本的控制。
提升服务质量与整合资源
物流企业更加注重提升服务质量,整合各类资源,为客户提供 “门到门” 的综合服务,增强客户黏性。对于一些国际知名物流公司,如 UPS、FedEx 和 DHL 等,早已建立了成熟的征收关税系统,并积极与客户合作,限制政策变化对客户和消费者的负面影响,避免供应链中断。而中国跨境物流企业也在通过整合资源,扩大市场份额,提升自身在全球物流市场的竞争力,例如部分企业向 “72 小时全球达” 的高效物流服务目标迈进,以效率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美国关税政策的持续变化给全球电商和物流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挑战之中亦蕴藏着机遇。跨境电商及物流企业唯有积极应对,通过不断优化自身业务模式、提升产品与服务质量、拓展多元化市场,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环境中立足脚跟,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行业的变革与调整或许将催生新的商业模式和发展机遇,值得我们持续关注与探索。
2025-4-17
2025-4-16
2025-4-15
2025-4-14
2025-4-13
2025-4-10
2025-4-9
202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