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航运物流的复杂版图中,欧洲港口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困局,其影响如涟漪般不断扩散,深刻波及国际货代市场。近期,欧洲多个关键港口深陷拥堵与罢工的双重困境,鹿特丹、安特卫普、汉堡等主要港口成为风暴中心。数据显示,鹿特丹港外锚地船舶密度较平日激增 300%,部分区域船舶间距不足 1 海里,一艘从中国宁波驶来的超大型集装箱船 “地中海艾莎” 号,已在北海漂泊 48 小时等待泊位 。与此同时,比利时安特卫普港因罢工陷入瘫痪,仅 6 月 25 日当天,就有近 50 艘船舶在港外滞留,其中 12 艘离港船与 16 艘抵港船陷入等待僵局,且这已是近几周内该港发生的第四起罢工事件 。
航运物流领域的连锁反应
拥堵加剧与运输延误
欧洲港口拥堵已达疫情以来最严重程度,鹿特丹、安特卫普、汉堡等港口货柜船和驳船等待时间大幅延长至 66 - 77 小时 。内河水位持续偏低,如莱茵河等主要内河水位严重下降,驳船运输受限,货物在港口周边积压,加重拥堵。船舶等待泊位时间大幅增加,打乱航运公司运输计划,船舶周转效率降低,一艘从中国出发的货轮原本计划在鹿特丹港停靠 3 天完成装卸,如今因拥堵等待时间长达 10 天 。
罢工冲击港口运营
比利时全国性罢工频繁,影响安特卫普港引航服务、码头作业等,运输秩序被打破,货物延误,港口作业近乎停摆。据港务局发言人表示,仅一次罢工中断,就可能给港口带来数百万美元的经济损失 。3 月 31 日比利时全国性罢工抗议养老金改革计划,布鲁塞尔机场和沙勒罗瓦机场取消当天所有航班,部分铁路工会成员和海事人员罢工,进入安特卫普和根特等港口的船舶等待时间大幅延长 。
对国际货代市场的影响
成本剧增与利润压缩
货代企业面临多方面成本上涨。首先,货物运输时间延长,增加仓储成本,原本 10 天周转的货物因港口延误可能需在仓库存储 30 天,仓储费用大幅增加。其次,航运公司为应对成本上升,纷纷上调运费,地中海航运自 6 月 1 日起,上调远东至北欧、地中海和黑海港口的运费;达飞轮船自 6 月 16 日起对北欧航线加征 250 美元 / TEU 的旺季附加费 。货代企业需承担部分运费上涨成本,同时因运输延误面临客户索赔,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
运营风险与服务挑战
货代企业运营风险显著增加。一方面,货物运输延误导致订单取消风险上升,客户可能因无法按时收货而取消订单,货代企业不仅损失运费收入,还可能面临违约赔偿 。另一方面,客户对货代服务质量要求更高,货代需实时跟踪货物运输情况,及时向客户反馈,但港口拥堵和罢工导致信息不确定性增加,货代难以提供准确信息,客户满意度下降,可能导致客户流失。
市场竞争格局重塑
在这场危机中,大型货代企业凭借资源整合能力、强大的供应链网络和资金实力,能更好应对挑战,如德迅等全球知名货代可通过调整运输路线、与船公司协商等方式缓解压力 。而中小货代企业因资源有限,可能在成本压力和服务挑战下陷入困境,部分企业甚至面临倒闭风险。这将促使国际货代市场竞争格局重塑,市场集中度可能进一步提高。
未来趋势与应对策略
货代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货代企业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通过数字化技术,货代企业可实现货物运输全程跟踪,提高信息透明度,及时调整运输方案,降低运营风险。利用大数据分析预测港口拥堵情况,提前规划运输路线,避免货物积压 。
多元化运输路线布局
货代企业需改变过度依赖传统欧洲港口的局面,布局多元化运输路线。考虑将货物转运至南欧港口或通过铁路、公路等多式联运方式,绕过拥堵严重的北欧港口 。如马士基调整跨大西洋 TA5 服务,不再挂靠鹿特丹,改由英国费利克斯托直接航行至德国汉堡,货代企业可借鉴类似策略。
加强合作与联盟
货代企业之间、货代与船公司、港口等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应加强合作与联盟。货代企业间可共享资源、信息,共同应对风险;与船公司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争取更有利的运费和舱位保障;与港口合作优化作业流程,提高效率 。英国 Felixstowe 港推行货代与船公司成本共担协议,因拥堵产生的额外转运费,由船公司承担 60%、货代承担 30%,投诉率直降 70% 。
欧洲港口困局给航运物流领域带来巨大冲击,国际货代市场也面临严峻挑战,但危机中也蕴含着转型与发展的机遇。货代企业唯有积极应对,通过数字化转型、多元化路线布局和加强合作联盟,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与发展。
2025-7-1
2025-6-27
2025-6-26
2025-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