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8 月 19 日,美国国土安全局(DHS)突发公告,将中国钢铁、铜、锂、烧碱及红枣五大品类纳入《防止维吾尔人强迫劳动法》(UFLPA)重点执法行业。这一举措延续特朗普政府 “以人权为名行贸易保护之实” 的策略,不仅直接冲击中美相关产业贸易,更给全球供应链与跨太平洋航运带来多重不确定性。
从品类属性看,此次清单调整精准瞄准中国产业优势领域。钢铁、铜、烧碱是中国基础制造业与新能源产业链的核心原材料,广泛应用于基建、家电及储能领域;而锂作为电动车电池的关键元素,更是直击中国在全球新能源赛道的竞争力 —— 这与美国近年推动本土新能源产业复兴、吸引供应链回流的战略高度契合。相较之下,红枣虽非美国主要进口农产品,但其与新疆农业的紧密关联,使其成为美方延续 “新疆议题” 政治化炒作的符号化工具,凸显该政策的非经济本质。
政策落地已显现直接冲击。据美国官方数据,2025 年 1-7 月,美海关已拦截超 1.67 万批次、价值近 37 亿美元的中国货物,其中约 1 万批次被拒绝入境。随着新品类纳入,中国相关出口企业将面临更严苛的审查流程:美国港口查验比例攀升、通关周期拉长,滞港费与滞箱成本同步上涨。GoComet 数据显示,2025 年 7 月全球平均滞箱天数已达 8.1 天,较 1 月的 3.8 天翻倍,而关税政策不确定性成为货主取消订单、集装箱滞留的主要诱因。
从宏观贸易趋势看,这一政策进一步加剧美国进口市场的下滑态势。美国零售联合会(NRF)与 Hackett Associates 联合发布的《全球港口追踪》报告预测,2025 年美国进口总量将达 2410 万 TEU,较 2024 年减少 5.6%;其中 9-12 月进口量同比降幅均超 18%,11 月预计 171 万 TEU 的进口量将跌至 2023 年 4 月以来最低。关税压力下的 “提前进口效应” 是主因 —— 进口商为规避新关税提前囤积节日库存,导致四季度需求断崖式回落,而特朗普政府的贸易限制政策,正持续推高美国零售商品价格、缩减货架供给。
面对挑战,中国航运与供应链领域需主动破局。对依赖美国市场的出口企业而言,加速布局东南亚、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构建多元化市场矩阵,是分散风险的首要选择;在产业链层面,美国的政治化限制将倒逼中国加强与第三方国家的供应链合作,推动 “去美国化” 的贸易网络成型。而对航运企业与货代而言,需密切跟踪特朗普关税政策变动(尤其是 11 月 10 日关税休战期后的调整),通过优化船期规划、提供多式联运解决方案,帮助货主降低政策波动带来的损失。
此次美国扩大 UFLPA 执法范围,本质是将经济问题政治化、用贸易保护手段遏制中国产业发展的又一体现 —— 既为缓解美国国内通胀与制造业复兴困境,也服务于特朗普政府的选举政治需求。在这场长期博弈中,中国企业唯有以 “风控优先” 为原则,通过市场多元化、供应链协同创新,方能在不确定性中寻找新的发展机遇,而全球贸易格局与航运市场的调整,也将在这一过程中持续深化。
2025-8-22
2025-8-21
2025-8-20
2025-8-19
2025-8-18
2025-8-15
2025-8-14
2025-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