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交通运输部正式公布了 2025 年 1-3 月份中国港口货物、集装箱吞吐量最新统计数据。这些数据宛如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中国港口业在一季度的发展全景。
从整体数据来看,一季度,中国港口业在复杂国际环境下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韧性与转型升级成效。尽管面临贸易战的阴霾,主要港口吞吐量依然录得逆势增长。其中,唐山港吞吐量同比暴增 39.6%,深圳港大涨 17.1%,而宁波舟山港单季度吞吐量更是突破 1000 万标箱,成绩斐然。
进一步剖析内贸与外贸吞吐量数据,我们发现内贸吞吐量增速(4.1%)高于外贸(1.4%)。这一数据差异直观地反映出国内经济复苏对港口的支撑作用显著。国内经济的回暖,带动了内需的增长,进而推动了内贸货物的运输需求。
与此同时,出口回暖(+6.9%)与进口承压(-6%)的分化态势也十分明显。这显示出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依然强劲,众多中国制造业企业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成本优势等,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不断拓展市场份额。但不可忽视的是,美国关税政策已对能源、农产品等大宗商品进口造成直接冲击,例如 3 月对美 LNG、小麦进口归零。美国的关税大棒,使得相关企业进口成本大幅增加,不得不重新审视进口策略,减少甚至暂停从美国进口相关大宗商品。
在集装箱运输方面,集装箱外贸航线增速(11.5%)显著高于内贸(3.6%),这一数据有力地印证了 RCEP 及新兴市场(东南亚、中东等)对美欧市场的替代效应。RCEP 的生效,为区域内贸易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降低了贸易成本,促进了区域内产业链、供应链的融合与发展。中国港口抓住这一机遇,积极拓展与 RCEP 成员国以及新兴市场国家的贸易往来,集装箱运输量也随之水涨船高。
在港口运营效率提升方面,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 + 9.2%)、天津港(JTOS 系统上线)等港口通过自动化码头、智慧调度等创新举措提升效率,成功抵消了春节寒潮等短期扰动。以宁波舟山港为例,其不断推进海铁联运的发展,加强港口与铁路的衔接,提高货物转运效率。而天津港上线的 JTOS 系统,实现了港口作业的智能化调度,优化了资源配置。
上海港 “三港一航” 航线、青岛港 RCEP 滚装网络等创新模式,则强化了枢纽港的协同能力。上海港通过 “三港一航” 航线,整合了周边港口资源,实现了优势互补,提升了整体竞争力。青岛港构建的 RCEP 滚装网络,为汽车等滚装货物的运输提供了更加高效、便捷的通道。
当前中国港口业的增长是 “内生动力(智慧化 + 内需)+ 外部替代(新兴市场)” 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贸易战已从 “潜在威胁” 转化为 “实质性拖累”。未来,中国港口业需以技术升级对冲成本压力,持续加大在自动化、智能化设备方面的投入,提高港口作业效率,降低人力成本。
以市场多元化缓解单一依赖,进一步拓展与新兴市场国家的贸易合作,减少对美欧等传统市场的过度依赖。同时,要高度警惕全球供应链重构带来的长期洗牌效应。在全球供应链重构的大背景下,港口与贸易政策的协同性将成为关键变量。只有政策协同配合,才能更好地引导港口业的发展,使其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2025-5-6
2025-5-5
2025-4-28
2025-4-27
2025-4-26
2025-4-24
2025-4-23
2025-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