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官宣重磅措施:超配额钢铁加征 50 关税
2025 年 10 月 7 日,欧盟执行机构在布鲁塞尔抛出重磅提案:将钢铁免关税进口配额从 3300 万吨腰斩至 1830 万吨,降幅达 47%;对超配额进口的钢铁,关税税率从 25% 翻倍至 50%,且需叠加现有进口关税。同时,新增 “熔炼与浇铸” 原产地溯源要求,严防关税规避。这一系列被欧盟工业事务专员称为 “欧洲尚无先例” 的严格措施,既是为挽救本土钢铁产业的应急之举,也折射出全球贸易格局下欧盟与美国、中国等主要经济体的深层博弈,其影响将沿着产业链蔓延至全球。
危机倒逼:欧盟钢铁业的 “生存焦虑”
欧盟此次强硬出手,源于本土钢铁产业已走到 “崩溃边缘” 的现实困境。作为支撑民用基建、交通运输与先进制造业的战略性产业,欧盟钢铁业正承受内外部多重压力的夹击。内部层面,能源成本高企成为 “致命负担”—— 欧盟钢铁企业的能源成本是中国同行的 2-3 倍,仅天然气价格波动一项,就使部分企业每吨钢生产成本增加超 200 欧元,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数据显示,自 2014 年以来,欧盟在全球钢铁产量中的份额从 9% 萎缩至 7%,过去 15 年行业裁减约 10 万个岗位,目前直接雇佣的 30 万人及间接支撑的 200 万个就业岗位仍面临威胁。
外部挑战则更为严峻。一方面,全球钢铁产能过剩加剧市场竞争,中国、印度等国凭借成本优势,向欧盟出口大量低价钢铁,被欧盟认为是 “冲击本土产业的主要力量”;另一方面,美国的贸易政策让欧盟陷入被动 —— 美国对进口钢铁普遍加征 50% 关税,作为欧盟钢铁最大买家(2024 年进口额 80 亿欧元),美国却对欧盟钢铁维持高额关税,而欧盟多数输美产品关税仅 15%,这种 “关税不对等” 让欧盟产业界强烈不满。内外交困下,欧盟希望通过配额与关税的 “双重收紧”,为本土钢铁企业争取喘息空间,同时为与美国的贸易谈判增加筹码。
措施落地:配额、关税与溯源的 “三重封锁”
此次欧盟推出的钢铁进口限制措施,呈现出 “精准打击 + 全链条管控” 的特点。在配额管控上,1830 万吨的年度免关税额度仅相当于欧盟 2013 年的进口总量,意味着近一半原本可免税进入欧盟市场的钢铁将失去政策红利,进口商要么减少采购,要么承担高额关税。以一家年进口 200 万吨钢铁的欧盟企业为例,若按新配额计算,超配额部分的 17 万吨钢铁需多缴纳约 1700 万欧元关税(以每吨钢均价 1000 欧元、税率提升 25 个百分点计算),成本压力陡增。
关税调整更是 “直击要害”。50% 的超配额税率叠加现有关税后,部分钢铁产品的综合税率可能突破 60%,彻底改变市场竞争格局。欧盟委员会明确表示,此举旨在 “与美国等主要市场关税水平接轨”,但实际将大幅抬高进口钢铁成本,迫使进口商转向欧盟本土企业采购。而新增的 “熔炼与浇铸” 溯源要求,则剑指通过第三国转运规避关税的行为 —— 进口商需申报钢铁原始生产地,杜绝 “中国钢铁经土耳其、东南亚等国转口至欧盟” 的灰色路径,确保管制措施不被架空。
按照欧盟规划,该提案需经欧洲议会和 27 个成员国批准,最迟 2026 年 7 月 1 日实施,以取代即将到期的钢铁保障措施。从推进节奏看,欧盟急于落地政策的背后,是对本土产业 “时间窗口” 的焦虑 —— 若不及时干预,预计到 2026 年底,欧盟将有至少 5 家大型钢铁厂面临停产风险。
多方博弈:支持与反对的 “激烈交锋”
欧盟内部对该提案的态度呈现明显分化。欧洲钢铁协会(Eurofer)将其视为 “行业保卫里程碑”,认为严格的进口限制能阻挡低价钢铁冲击,为欧盟钢铁企业争取技术升级与绿色转型的时间。德国蒂森克虏伯、法国安赛乐米塔尔等头部企业更是公开表态支持,称此举 “为公平竞争提供了基础”。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塞茹尔内则强调,措施是 “维护主权与就业的必要选择”,否认保护主义指控,坚称其目的是应对 “全球产能过剩” 这一共性问题。
反对声音同样尖锐。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率先发声,指出钢铁是汽车制造的核心原材料,占整车成本的 15%-20%,关税上涨将直接推高汽车生产成本,进而加剧欧盟通胀压力。该协会总干事西格丽德・弗里斯直言,欧盟需在钢铁生产商与下游用钢企业间找到平衡,避免 “保护一个产业而牺牲多个产业”。事实上,除汽车业外,机械制造、电力设备等下游行业均面临成本传导压力,据测算,若提案落地,欧盟下游产业年度总成本将增加超 200 亿欧元,部分企业可能被迫将产能转移至欧盟以外地区。
国际层面,中国驻欧盟商会批评此举 “违背自由贸易原则”,认为欧盟通过非关税壁垒限制进口,不仅会影响中欧钢铁贸易,还可能引发连锁反应。英国、韩国等钢铁出口国也表达担忧 —— 英国每年向欧盟出口约 120 万吨钢铁,新配额可能导致其出口量缩减 30%;韩国现代制铁则表示,将重新评估对欧盟市场的布局,不排除通过在欧盟设厂规避关税。
全球影响:贸易格局重塑与供应链调整
欧盟此次措施绝非区域政策,而是将深刻影响全球钢铁贸易格局与产业链重构。对中国而言,“熔炼与浇铸” 溯源规则针对性极强,将有效遏制通过第三国转口的钢铁出口,预计中国对欧盟直接及间接钢铁出口量将下降 15%-20%。对此,中国钢铁企业已开始调整策略,一方面加大对东南亚、非洲等新兴市场的开拓,另一方面通过技术合作在欧盟周边国家建立加工基地,以满足原产地要求。
对美国而言,欧盟的举措暗藏 “谈判信号”—— 欧盟希望通过与美国 “对齐” 钢铁关税水平,推动美国降低对欧盟钢铁的 50% 关税。此前欧美贸易谈判中,钢铁关税一直是核心分歧点,欧盟此次主动 “跟进” 美国关税政策,意在换取美国在贸易协定中的让步。若双方达成妥协,可能形成 “欧美钢铁贸易同盟”,进一步挤压其他国家的市场空间;若谈判破裂,欧盟或启动对价值 950 亿欧元美国商品的反制关税,加剧跨大西洋贸易摩擦。
更值得警惕的是,欧盟的 “关税工具化” 可能产生示范效应。当前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美国已将关税 / 配额措施延伸至光伏、电动车领域,欧盟此次在钢铁领域的强硬立场,不排除未来扩展至化工、机械设备等行业。这将进一步碎片化全球供应链,迫使企业增加库存、多元化采购渠道,推高全球贸易成本。
未来展望:平衡与妥协的艰难之路
短期内,欧盟钢铁关税提案仍需经过复杂的审批流程,成员国间的利益分歧可能延缓落地节奏 —— 德国、法国等工业大国倾向支持,而西班牙、意大利等依赖钢铁进口的国家则可能提出修改意见。即便提案获批,其实际效果也需观察:若全球钢铁价格回落,或美国降低对欧盟关税,欧盟可能调整措施力度;若下游产业抗议加剧,不排除推出 “行业豁免清单”,为汽车、新能源等战略产业提供关税缓冲。
对全球贸易而言,此次事件再次凸显 “产业安全与贸易自由” 的矛盾。欧盟的尝试表明,单纯依靠关税保护难以解决产业竞争力不足的根本问题,能源成本高、技术升级慢等结构性矛盾仍需通过内部改革化解。未来,如何在维护产业安全的同时避免贸易保护主义蔓延,如何通过国际协作应对全球产能过剩,将是欧盟及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
对企业而言,需提前做好风险应对:钢铁出口企业应加强与欧盟客户的沟通,探索合作生产、本地化投资等模式;下游用钢企业则需优化供应链,通过长期协议、多源采购降低成本波动风险。在这场全球钢铁贸易的博弈中,唯有适应规则、主动调整,才能在不确定性中寻找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