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西运费跌破成本线:国际货代的生存绞杀战已打响
洛杉矶港的集装箱堆场上,锈迹正悄悄爬上闲置的 40 尺柜。7 月第二周,马士基美西线即期运价跌至 1700 美元 / 大柜,这个数字像一把钝刀,精准切中了多数联盟船公司的成本红线 —— 业内测算显示,该航线单柜运营成本(含燃油、港口费、船舶折旧)已达 1650-1750 美元区间。更残酷的是,市场新玩家抛出的 1400 美元报价,意味着每出一个柜子就要倒贴至少 300 美元。这场由运力过剩与关税混战点燃的价格战,正在将国际货代行业拖入生存绞杀的深水区。
航运物流的基本面早已发出预警。Alphaliner 的数据像一记重锤:今年全球集装箱船供给量同比激增 10.3%,而需求增速仅 2.0%,供需剪刀差下,美西航线的舱位利用率从去年的 85% 跌至如今的 68%。船公司为止损启动的 "减班保价" 策略,反而让货代陷入更尴尬的境地 —— 某深圳货代老板算了笔账:上周刚向船公司锁定的 20 柜舱位,本周市场价就跌了 150 美元,"客户催着退差价,不退就转单,退了就是白忙活"。这种价格波动的频率,已从往年的每月一次压缩至每周两次,货代的利润空间被挤压成了薄薄的纸片。
关税的混乱则让货代的生存环境雪上加霜。美国单方面推出的 14 国对等关税,像一团乱麻缠在物流链条上:泰国、柬埔寨 36% 的税率,印尼、孟加拉 32% 的税率,让原本依赖转口的东南亚制造业陷入停滞。越南作为 "牺牲者",即便承受着 20% 的实际关税,仍因 "转口货认定标准" 模糊而被迫暂停出货 —— 当中国原料在越南加工的商品可能被视作 "转口货" 加征额外 20% 关税时,货代们突然发现,自己不仅要做运输中介,还得客串海关政策解读员。深圳某货代企业的操作部日均收到 50 + 咨询:"这个柜子用了中国布料,在越南缝制,算转口货吗?" 这种不确定性直接推高了操作成本,中小货代仅政策核查一项的人力投入就增加了 40%。
更致命的压力来自行业生态的重构。美西运费暴跌的背后,是船公司与货代的利润分配权争夺战。以往货代靠 "价差套利" 生存 —— 低价锁定船公司舱位,再溢价卖给货主,但现在船公司的直客报价已低于货代的拿货价。某台湾大型揽货公司透露,他们从船公司拿到的合约价是 1600 美元 / 大柜,而市场上新玩家直接报出 1400 美元,"等于我们卖一个柜,倒贴 200 美元"。这种情况下,中小货代要么退出市场,要么被迫转型做 "纯服务代理",靠每吨 5 美元的操作费苟活 —— 但这点利润,连覆盖系统维护和人工成本都捉襟见肘。
欧洲线的 "虚假繁荣" 更让货代进退维谷。尽管船公司试图通过减班稳定运价,将美西线过剩运力转移至欧洲,但 Alphaliner 的数据刺破了泡沫:欧洲线供给增速仍达 8.7%,需求却仅增长 1.2%,上周 2800-3200 美元 / 大柜的运价,较月初已下跌 11%。货代们像走钢丝,从美西转向欧洲的舱位调整,不过是从一个亏损泥潭跳进另一个 —— 某上海货代 7 月上半月欧洲线业务量增长 20%,利润却下降 15%,"多接一个柜,就多担一份跌价风险"。
洛杉矶港的夕阳里,有货代老板盯着电脑屏幕上跳动的运价数字发呆。1400 美元的报价背后,是行业洗牌的号角:那些依赖简单价差、缺乏资源整合能力的货代,会像堆场上的闲置集装箱一样被淘汰;而能吃透关税政策、手握稳定直客资源、与船公司深度绑定的头部玩家,正在用低价绞杀对手,等待新一轮行业整合后的议价权。这场由运费暴跌引爆的战争,本质上是国际货代行业从 "规模扩张" 向 "生存质量" 的残酷转型 —— 活下来的,或许不是最能赚钱的,而是最能扛住亏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