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10 日,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SCFI)以 4.12% 的周涨幅终结四连跌,报 1160.42 点,这一久违的反弹背后,是船公司 “停航减班 + 集体喊涨” 的强力托底,也为陷入低谷的全球航运市场注入一剂强心针。
从欧线领涨近 100 美元到南美、中东航线单日大涨超 15%,运价的戏剧性回升不仅打破了持续多月的低迷态势,更折射出四季度航运市场的复杂博弈 —— 船公司试图通过涨价摆脱成本倒挂困境,而货主与货代则在观望中权衡运输方案,这场围绕运价的拉锯战,正重塑着全球供应链的选择逻辑。
欧线无疑是此次反弹的 “领头羊”。10 月上海至欧洲基本港运价涨至 1068 美元 / TEU,周涨幅 9.99%,接近 100 美元的单周涨幅,既与船公司加大停航力度有关,更暗藏新年度长约谈判的战略考量。进入 10 月,欧线传统签约季开启,当前 1300-1450 美元 / FEU 的现货价已逼近船公司成本线,若不及时拉升运价,新年度长约价格将面临 “地板价” 风险。
据货代行业人士透露,赫伯罗特、马士基等头部船公司已明确计划 10 月 15 日将欧线运价提至 2000 美元 / FEU 上下,部分航次停航率甚至提升至 30%,通过收缩运力人为制造供需缺口。但现实挑战不容忽视:欧洲消费者信心指数仍低于荣枯线,德国、法国等主要经济体进口需求未见明显回暖,某跨境电商物流负责人直言,“即便运价涨至 2000 美元,若终端需求跟不上,货主大概率会转向更便宜的慢船或拆分订单,难以形成持续支撑”。
美线市场则呈现 “冷热不均” 的分化态势。美西线运价微涨 0.55% 至 1468 美元 / FEU,美东线涨幅 2.81% 达 2452 美元 / FEU,相较于欧线的强劲反弹,美线的温和回升更显谨慎。这背后是多重不确定性的叠加:美国港口计划征收停泊费用、联邦政府停摆风险未消,叠加中美关税协商进展不明,货主普遍采取 “小批量、多批次” 的运输策略,避免长期锁价带来的风险。
船公司虽喊出 “美西线涨至 2000-2300 美元 / FEU” 的目标,但市场反馈冷淡。深圳某货代公司数据显示,10 月上半月美西线订舱量同比下降 8%,部分货主将原本经美西港口的货物转至美东,或通过 “海运 + 陆运” 多式联运降低成本,“当前 1300-1350 美元的价格已接近成本,但若强行涨价,预计会有 15%-20% 的货量流失到小型航司或中转渠道”。
相较于欧美线的博弈,南美、中东等新兴航线的暴涨更具 “惊喜感”。波斯湾航线运价周涨 15.66% 至 975 美元 / TEU,南美桑托斯航线大涨 14.67% 达 2446 美元 / TEU,中南美曼萨尼约航线更是以 23.06% 的涨幅领跑全球。这种爆发式增长,源于供应链的 “转移效应”—— 部分货主为规避欧美线的运价波动与政策风险,将目光转向需求稳定的新兴市场。
以巴西为例,9 月中国对巴西大豆进口量同比增长 12%,带动南美航线粮食运输需求激增,万海航运等公司紧急加开 “上海 - 桑托斯” 加班船,仍难以满足订舱需求,运价自然水涨船高。中东航线则受益于区域基建需求,沙特、阿联酋等国的建筑材料进口增长,推动钢材、机械等货物运输量上升,某船公司中东航线负责人表示,“当前该航线载运率已达 90%,10 月下旬可能再涨 50-80 美元 / TEU”。
近洋航线的低迷则与远洋航线的反弹形成鲜明对比。东南亚新加坡航线运价下跌 1.69% 至 411 美元 / TEU,连续三周处于下行通道。这一方面是因为东南亚市场需求分散,缺乏大宗货物支撑;另一方面,部分船公司将近洋运力调往远洋航线,导致区域内运力过剩。广州某玩具出口企业负责人透露,“现在东南亚航线运价已跌破成本,但客户仍在压价,我们不得不将部分货物从海运转至陆运,虽然成本高 10%,但能保证交货时效”。
展望四季度,航运市场的乐观与谨慎并存。长荣海运认为,亚洲、中南美、印度等航线的旺季效应有望带动运量回升,尤其是年底节庆补货需求可能激活亚洲区间航线;万海航运也看好亚洲区内运输的复苏潜力。但阳明海运的担忧更具代表性:美国传统淡季的到来、港口新收费政策的实施,以及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都可能压制运价反弹的高度。对于货主与货代而言,当前最现实的选择是 “灵活布局”—— 既有企业提前锁定 11 月欧线长约,也有公司增加中欧班列的运输比例,通过多式联运分散风险。某跨境物流集团的数据显示,10 月中欧班列订舱量同比增长 15%,部分高价值货物已形成 “海运 + 铁路” 的双备份方案。
10 月 15 日将成为检验运价反弹成色的关键节点。若船公司的集体涨价计划能落地,且运量保持稳定,航运市场或迎来 “金三银四” 后的又一波小高峰;反之,若涨价引发货量流失,市场可能重回低迷。但无论如何,此次运价触底反弹已传递出明确信号:经过多月的调整,航运市场的供需关系正在重构,而船公司、货主、货代的每一个选择,都将影响未来全球供应链的成本与效率逻辑。
2025-10-31
2025-10-30
2025-10-29
2025-10-28
2025-10-27
2025-10-24
2025-10-23
2025-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