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全球航运业正遭遇 “短痛” 与 “长痛” 的双重夹击。一边是 10 月中美航线停航量突破疫情以来纪录,中国至美西、美东航线分别取消 67 个、71 个航次;另一边是丹麦航运咨询公司 Sea-Intelligence 披露的震撼数据 —— 全球货柜运输中 41% 为空箱,较疫情前 2019 年的 31% 大幅攀升,航运企业陷入 “运箱不载货” 的尴尬境地,行业效率与成本控制面临严峻挑战。
空箱率的飙升并非偶然,而是全球贸易格局失衡的直接映射。巴基斯坦货运代理公司 Acumen Freight Solutions 指出,国家间出口与进口的严重错配,导致货柜在全球范围内分布极端不均:部分出口导向型港口空箱堆积如山,进口主导地区却面临 “一箱难求”,这种矛盾在亚洲与美国航线尤为突出。
回溯历史,1986 年嘉庆航运(CC LINE)的惨痛教训早已印证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该公司当年进军美西线时,错估回程空箱运输成本,以低价承接亚洲至美国内陆城市货单,最终因空柜回运亚洲的高昂成本不堪亏损,不到一年便停业退场。如今,即便头部航运公司吸取教训,刻意规避内陆货单,却仍因美国至亚洲出口货源匮乏,难以摆脱高比例空箱运输的困境。
空箱带来的连锁反应已渗透行业全链条。从经济成本看,每个空箱占用的船舶舱位本可承载创收货物,相当于让航运公司承受隐性收入损失,叠加港口装卸设备、人力的无效消耗,以及空箱长期堆积产生的仓储费、滞期费,行业估算每年因此损失高达数十亿美元。从环保维度,额外的空箱调配航程增加燃油消耗,推高碳排放总量,与全球航运业绿色转型目标背道而驰,形成 “效率与环保双输” 的局面。
与空箱率长期困扰形成呼应的,是 10 月爆发的创纪录停航潮。航运数据分析机构 project44 数据显示,10 月全球主要美国航线空白航班数量激增,其中美国西海岸至东南亚航线空白航班增幅达 75%,中国至美西航线增幅 42%,这一运力削减力度远超新冠疫情初期。
“此次停航并非单纯应对需求下滑,更是为了在关税扭曲的市场中维持运价稳定。”Better Supply Chains 首席思想家 Bart De Muynck 的解读,点出了停航背后的深层逻辑。当前美国对中国进口已连续五个月下降,出口连续九个月下滑,自关税政策调整以来,中美贸易规模持续收缩 —— 年初至今美国自华进口同比下降 27%,对华出口暴跌 42%。需求疲软叠加关税波动,让航运公司不得不通过大规模停航,避免 “以价换量” 的恶性竞争,试图稳住濒临失守的运价防线。
面对双重危机,航运企业并非毫无行动。在改善货载均衡性方面,船公司积极拓展美国至亚洲的出口货源,尝试将谷物等大宗商品从散装运输转为集装箱运输。但这一策略受限于散装船运价波动 —— 仅在散装船运价高涨时,大宗商品货主才愿选择集装箱运输,一旦运价回落,货物又会回流散装运输,难以形成稳定货源。
从行业周期看,当前困境也与前期市场波动密切相关。2021 年疫情期间 “一箱难求” 的恐慌记忆,促使航运公司大量订购新箱、推迟旧箱淘汰,全球集装箱总量当年增长 13%,新箱产量激增 118%。如今市场回归常态,超量供给的集装箱与下滑的货运需求形成尖锐矛盾,深圳、宁波等中国港口堆场已出现空箱 “堆至门口” 的景象,司机渡柜等待时间长达 5 小时,堆场靠堆存费维持运营,赚钱效应大幅下滑。
尽管 2024 年全球航运市场曾出现需求回升迹象,联合国贸发会议数据显示部分航线货运量反弹,但 2025 年的空箱与停航危机表明,行业尚未建立抵御贸易波动的长效机制。随着全球经济复苏节奏放缓、区域贸易壁垒仍存,航运业若不能从优化货柜调配效率、拓展多元化贸易通道、推动绿色运输转型等方面突破,恐将在 “短痛” 与 “长痛” 的循环中持续挣扎。
全球货柜运输 41% 的空箱率,不仅是一组冰冷数据,更是全球贸易体系失衡的预警信号。在停航潮短期 “止血” 之后,如何重构货载均衡格局、提升供应链韧性,将成为航运业走出困局的关键,也考验着全球贸易参与者的协同智慧。
2025-10-10
2025-10-9
2025-9-30
2025-9-29
2025-9-28
2025-9-26
2025-9-25
2025-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