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1 号起,每个柜子多交 75 块,不管坏没坏都得交。” 宁波某跨境电商供应链总监李磊盯着 MSC 的客户告知书,指尖在键盘上悬了半分钟才敲下回复 —— 他刚把这笔新增成本核算进给美国买家的报价单,对方已发来 “考虑更换供应商” 的警告。
2025 年 9 月 26 日,全球最大集装箱班轮公司 MSC 抛出的 “货柜保护费”(ZDP),像一颗深水炸弹砸进中国外贸圈。这项收费代码为 ZDP 的新费用,以 “75 元干货柜 / 135 元冷冻柜” 的标准,对所有进口至中国大陆的集装箱重箱强制征收,却仅能抵扣最高 675 元的修箱费,被业内痛斥为 “强制预付费陷阱”。
外贸商的生存绞索:从利润侵蚀到订单流失
“我们每月进口 120 个干货柜,一年光这费就得 10.8 万。” 李磊的公司主营小家电出口转内销,2025 年受美国对华 30% 关税影响,中国至美西航线运价已从 8000 美元 / FEU 飙升至 10500 美元 / FEU,叠加欧盟滞期费从 200 美元 / 天涨至 300 美元 / 天的压力,企业利润率已压缩至 5% 以下。如今新增的 ZDP 费用,直接将利润空间再削去 1.2 个百分点。
更致命的是费用的 “无差别征收” 逻辑。传统修洗箱费仅在货柜实际受损时收取,而 ZDP 采用 “一刀切” 模式 —— 即使集装箱完好无损,货主仍需买单。广州某大理石进口商张敏的遭遇更具戏剧性:她的货物因属于 “广东进口大理石” 被豁免 ZDP,但上游供应商却借机涨价,理由是 “其他品类成本涨了,总得从这儿补回来”。
中小微企业已被逼至墙角。据中国外贸企业协会不完全统计,2025 年已有 18% 的中小进口商因物流成本激增缩减规模,而 ZDP 落地后,这一比例可能攀升至 25%。“要么自己扛,要么涨报价丢订单,没有第三条路。” 李磊的话道出了行业普遍焦虑。
航运业的多米诺骨牌:垄断之下的成本传导游戏
MSC 的 “吃螃蟹” 之举,正引发行业连锁反应。作为全球运力占比超 20% 的巨头,其 2025 年 2 月曾紧随马士基上调亚洲至地中海航线运价,40 尺高柜最高涨至 6900 美元,如今再推专属收费,被解读为 “测试市场容忍度” 的信号。
业内流传的一份匿名调研显示,达飞、赫伯罗特等班轮公司已组建专项团队评估 ZDP 效仿方案,某台湾船公司高管私下透露:“若 MSC 能顺利落地,不排除 3 个月内跟进,可能会把收费标准压到 60 元抢客户。” 这种 “恶性创新” 正在瓦解行业生态 —— 传统修箱费的 “谁损坏谁承担” 原则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 “无论好坏先收钱” 的霸权规则。
更值得警惕的是成本转嫁链条的延伸。马士基 2025 年 Q2 财报显示,亚洲 - 北美航线单箱收入同比上涨 28%,其中关税因素仅贡献 15 个百分点,剩余 13% 来自各类附加费。如今 ZDP 的加入,将进一步放大这种传导效应:船公司增收 ZDP,物流商提高代理费,外贸商涨商品价,最终由国内消费者买单。
物流体系的蝴蝶效应:从流程梗阻到模式重构
在上海外高桥码头,货代公司业务员王浩正对着一堆单据发愁。ZDP 采用 “目的港到付” 模式,美国进口货物还需以 “启运港重箱进场时间” 判定生效节点,这与现有 “到港时间为准” 的清关系统形成冲突。“光解释这个差异,每天就要多花 2 小时,出错率还翻了倍。”
物流企业的运营成本也在隐性飙升。深圳长和运物流的数据显示,2025 年因关税导致的物流成本增加中,30% 需由物流企业自行消化,而 ZDP 的出现让这一负担雪上加霜。“要单独核对豁免名单,要跟船公司确认抵扣额度,人工成本每月多增 3 万元。” 该公司负责人无奈表示。
部分企业已开始重构物流方案。宁波某电子企业将 15% 的进口货物从海运转向中欧班列,尽管铁路运费比海运高 20%,但 “至少没有这些乱七八糟的附加费”。这种转移正在悄然改变市场结构:2025 年海运占比已从 72% 降至 68%,中欧班列占比则升至 8%,而 ZDP 可能加速这一趋势。
谁在为 “创新” 买单?垄断时代的行业反思
MSC 给 ZDP 贴上 “简化流程” 的标签,但现实却是另一番景象。货主支付 ZDP 后,若修箱费超抵扣上限仍需补差价,相当于 “交了预付款还得付尾款”;而所谓 “豁免修洗箱包干协议货物”,仅覆盖不足 5% 的特殊客户,更像是公关噱头。
对比国际市场,这种 “中国专属费” 显得格外刺眼。就在 9 月 18 日,MSC 还宣布自行消化美国新规导致的每箱 300-600 美元成本,声称要 “保持服务可靠性”,却对中国市场推出仅 75 元却争议极大的收费。这种双重标准,暴露了国内市场缺乏议价能力的短板 —— 当头部船公司掌握运力垄断权,货主只能被动接受规则。
距离 11 月 1 日生效仅剩一个月,外贸圈的抗议声仍在发酵。但李磊们已经开始行动:他的公司正在与 12 家同行抱团谈判,试图争取 “年进口量超 500 柜豁免 ZDP” 的优惠,而更多企业则在寻找替代方案。这场由 75 元引发的行业震荡,终将拷问一个核心问题:航运创新应当服务于效率提升,还是成为垄断敛财的工具?
2025-9-29
2025-9-28
2025-9-26
2025-9-25
2025-9-24
2025-9-23
2025-9-22
2025-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