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订阅 快讯 资讯 公司新闻

运价跌破千元!四大航线齐跌,货代迎 “寒冬” 考验

来自:Admin发布时间:2025-9-28

上海港集装箱码头的栈桥上,堆积的空箱比往日多了三成,而 9 月 26 日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 SCFI 报出的 1114.52 点,较上周再跌 6.98% 的数字,更让周边货代公司的空气愈发凝重。美西航线 1460 美元 / FEU、欧洲航线 971 美元 / TEU 的运价,不仅较船公司普遍 1800 美元左右的成本线大幅下探,更让多数货代年初签订的长约价陷入严重倒挂。这场由 "十一" 长假货量萎缩引发的运价雪崩,叠加红海航线停摆的地缘变量,正将国际货代市场推向深度调整的十字路口。

运价 "剪刀差" 已成为货代企业的生存绞索。9 月 26 日的数据显示,美西航线现货价较典型长约价低出 540-740 美元 / FEU,欧洲航线现货价与长约价的差距也达 329-429 美元 / TEU。浙江某中型货代的财务报表显示,8 月以来每承接 100 个欧美标准柜,仅长约与现货的价差就亏损超 40 万元。更棘手的是船公司的减班缩舱动作,美西航线周度运力同比缩减 18%,欧洲航线缩减 22%,导致货代陷入 "接单亏损、弃单失客" 的两难 —— 有企业为保住长期客户,被迫以每柜贴补 200 美元的代价维持服务,而这种 "赔本赚吆喝" 的模式已难以为继。与此同时,阳明海运明确宣布未来三个月不恢复红海航行,让欧洲航线绕行好望角的成本增加近 100 万美元 / 船,这部分额外支出却因市场低迷难以转嫁,进一步挤压货代利润空间。

在这场行业寒冬中,两个关键变化正在悄然改写货代市场的竞争逻辑。集运指数 (欧线) 期货的工具价值开始凸显,这款 2023 年上市的期货品种已累计成交 4244 万手,成为货代对冲风险的重要依托。广东国荣物流曾通过买入 5 手多单对冲运价上涨风险,最终用 15 万元期货盈利弥补了 18.7 万元现货亏损,将实际损失压缩至 3.7 万元。这种 "现货 + 期货" 的组合模式,正成为头部货代与中小玩家拉开差距的分水岭 —— 头部企业联合期货公司定制套保方案,而中小货代因缺乏专业团队只能被动承受波动。另一个显著趋势是 "近洋补远洋" 的战略转向,远东至新加坡航线 418 美元 / TEU 的运价虽微降 0.95%,但货量同比增长 12%,某货代公司将东南亚航线占比从 25% 提升至 40%,靠稳定的微薄利润维系现金流。

对国际货代市场而言,这场危机的长远影响远超短期盈利波动,正在推动行业从 "规模扩张" 向 "质量竞争" 转型。中小货代的生存空间持续收窄,9 月以来已有超 10% 的小型企业暂停欧美航线业务,部分转向报关、拖车等配套服务,行业集中度加速提升。而具备资源整合能力的头部企业开始构建差异化壁垒:德迅推出 "海运 + 海外仓 + 期货套保" 一体化方案,将上海至洛杉矶的货物通过海外仓分拨,同时用期货锁定后续运价,单个客户服务溢价达 15%;中外运则依托自有船队优势,在减班潮中保障舱位供给,市场份额逆势提升 2 个百分点。

欧洲航线年度合约议约期的临近,更让这场转型充满博弈色彩。赫伯罗特等船公司计划 10 月中将 40 尺柜运价拉涨至 2000 美元,但宁波航运交易所数据显示,9 月欧洲航线运价指数已跌至 614.14 点,环比下滑 8.83%,68% 的装载率远不足以支撑涨价野心。货代企业对此态度谨慎,一方面担忧盲目跟涨丢失客户,另一方面又需应对船公司的议价压力,部分企业开始推行 "弹性合约",将运价与 SCFI 指数挂钩,约定上下浮动区间以分散风险。

当 10 月初的运价如预期再降 50-100 美元,货代市场的洗牌仍在继续。红海航线的持续受阻、圣诞补货需求的不确定性、期货工具的普及程度,正共同勾勒出行业的未来轮廓。那些单纯依赖信息差赚取差价的货代正在被淘汰,而掌握风险对冲工具、具备多航线调配能力、能提供综合供应链服务的企业,正在寒冬中积蓄力量。这场由运价暴跌引发的行业变革,终将让国际货代市场告别野蛮生长的旧时代,迈向更注重专业能力与抗风险能力的新阶段 —— 正如集运期货的普及所揭示的,在波动成为常态的市场中,生存的关键从来不是预判涨跌,而是学会与不确定性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