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9 月,丹麦班轮咨询公司 Sea-Intelligence 发布的一则数据报告,让本就承压的全球集装箱航运业再度绷紧神经 —— 当前全球集装箱运输中空箱占比已攀升至 41%,意味着每满载集装箱运输 10 海里,就需配套运输 4.1 海里的空箱。这一数字较 2019 年市场动荡前的 3.1 海里大幅上升,且过去五年间呈持续上涨趋势,仅在 2022 年出现过短暂小幅回落,全球集装箱运输供需失衡问题已愈发严峻。
空箱率的居高不下,本质上是全球贸易流动不均衡的直接映射。总部位于卡拉奇的货运代理公司 Acumen Freight Solutions 在分析中指出,各国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的差异,导致贸易流量呈现显著的 “单向性”:部分地区以出口为核心,商品源源不断运往全球,另一部分地区则以进口为主,大量消耗海外商品。这种失衡直接反映在集装箱的流向与分布上,形成了 “冰火两重天” 的局面 —— 亚洲港口作为全球制造业核心枢纽,凭借旺盛的出口需求,常年面临集装箱短缺问题,旺季时甚至出现货主 “抢箱” 的情况;而北美、欧洲港口因进口量远大于出口量,空箱堆积成山,部分港口空箱存放区已接近饱和,不得不租用临时场地堆放,既占用土地资源,又增加了港口运营成本。
从行业影响来看,41% 的空箱率不仅是资源的严重浪费,更加剧了航运企业的成本压力。空箱运输本身不产生直接收益,却需消耗燃油、占用船舶舱位与港口装卸资源,推高了单箱运输的平均成本。对于依赖跨洋航线的船公司而言,为平衡空箱分布,往往需要调配船舶专门运输空箱,这进一步挤压了满箱运输的运力空间,也间接影响了货运时效。同时,空箱的不均衡分布还可能引发连锁反应:亚洲港口的缺箱问题可能导致出口货物延误装船,而欧美港口的空箱积压则可能降低码头作业效率,形成供应链中的 “堵点”。
面对这一困局,航运业亟需从供需两端探索破局路径。在需求侧,推动贸易结构多元化是关键。一方面,出口导向型地区可加强产业链升级,拓展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同时扩大进口规模,促进贸易双向流动;另一方面,进口为主的地区可加快本土产业培育,提升商品自给能力,减少对外部商品的过度依赖,逐步缓解贸易流量的单向性。
在供给侧,优化集装箱调度与循环效率是核心。航运企业可借助数字化技术,搭建全球集装箱追踪平台,实时掌握空箱位置、状态与流向,通过大数据算法精准预测各港口的用箱需求,提前调配空箱,减少盲目运输。例如,在亚洲出口旺季前,将欧美港口积压的空箱通过提前订舱、错峰运输等方式转移至亚洲,缓解缺箱压力;同时,探索 “共享集装箱” 模式,鼓励不同船公司、货代企业之间共享空箱资源,提高集装箱的周转利用率。
此外,港口与政府层面的协同也不可或缺。港口可优化空箱堆放与装卸流程,开辟专门的空箱处理通道,提高空箱周转效率;政府则可通过出台政策,引导航运企业、港口与物流企业建立协同机制,例如对空箱跨区域调配给予一定的物流补贴,降低企业调度成本。长远来看,推动全球贸易体系更加均衡、包容,减少贸易壁垒,促进商品与要素的自由流动,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集装箱供需失衡的关键。
全球集装箱空箱率突破 41%,既是航运业面临的挑战,也是行业反思与变革的契机。只有正视贸易失衡的核心问题,通过技术赋能、模式创新与全球协同,才能逐步改善集装箱分布不均的现状,让集装箱航运业回归高效、低碳、可持续的发展轨道,为全球供应链的稳定畅通提供更坚实的支撑。
2025-10-10
2025-10-9
2025-9-30
2025-9-29
2025-9-28
2025-9-26
2025-9-25
2025-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