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亚欧航线这一全球航运核心通道正遭遇前所未有的运力管理挑战,运价持续暴跌、新运力集中投放、准点率跌至谷底等多重压力交织,让船公司、货代、货主三方陷入复杂的博弈格局,行业运行逻辑正被重塑。
当前亚欧航线运价已进入 “贴身肉搏” 的降价阶段,9 月下旬市场运价基本逼近船公司绕航红海的欧线成本线(USD1500-1700/40'),重现春节后淡季的激烈价格竞争态势。从线上公开运价来看,头部船公司间的 “降价竞赛” 尤为明显:每当 OOCL(东方海外)将运价下调至接近马士基(MAERSK)水平,马士基便会跟进再降 200 美元 / 40'。例如,OOCL 曾将运价下调至 1950 美元 / 40',次日马士基就开仓报出 1700 美元 / 40' 的低价;后续 OOCL 进一步将欧基航线运价下调至 1650 美元 / 40',已无限接近成本临界点。
从具体航线运价数据来看,亚洲 — 北欧与亚洲 — 地中海两大核心航线均出现 “腰斩式” 下跌。亚洲 — 北欧现货运价当前仅为 1700 美元,较 7 月 18 日当周暴跌 49.1%,较去年同期更是大幅下降 63.5%;亚洲 — 地中海短期运价虽略高,当前为 2100 美元,但较 6 月 20 日夏季高点下降 52.3%,同比降幅也达 54.7%。值得关注的是,传统上亚洲 — 北欧与地中海航线的运价差异正逐步消失,C.H. Robinson(罗宾逊全球物流)分析指出,这一变化源于港口选择灵活性增加,托运人可通过供应链优化降低成本,但也侧面反映出市场需求疲软导致航线间的价格壁垒被打破。
运价持续下行的核心症结,在于供需关系的严重失衡。一方面,市场需求不及预期,旺季提前 “退场”。C.H. Robinson 在 9 月市场更新中明确表示,2025 年亚洲 — 欧洲航线旺季提前到来,通常 9 月出现的需求高峰已提前结束,预计 9 月至 12 月的运输量将低于历史同期水平。货量的不足直接导致航运公司失去推高运价的支撑,转而陷入 “以价换量” 的市场份额争夺中,进一步加剧运价下行压力。
另一方面,新运力正以 “洪流之势” 涌入市场。据行业数据显示,2025 年底前将有超过 100 万标准箱的新运力投入运营,且结构呈现 “超大型化” 特征 ——67% 的新船运力超过 15200 标准箱,这些巨轮大部分将被部署至本就运力过剩的亚洲 — 北欧及地中海航线。Sea-Intelligence Maritime Analysis 首席执行官 Alan Murphy 直言,超大型集装箱船运力过剩问题在亚欧航线已十分突出,随着更多新船交付,这一问题将从短期挑战演变为长期困扰,持续压制市场运价回升空间。
除了运价压力,亚欧航线的航班准点率也在 2025 年 8 月创下多年新低,成为行业新的痛点。数据显示,亚洲 — 北欧航线准点率仅为 17%,亚洲 — 地中海航线准点率更低至 16%,意味着超过八成的航班无法按计划抵港,严重影响供应链稳定性。
准点率下滑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叠加:大量新船加入航线后,船公司需不断调整运力配置以匹配放缓的需求,运营计划频繁变动;同时,港口拥堵问题持续发酵,货物装卸效率下降,进一步拖慢航班周转速度。对于托运人而言,低准点率意味着需额外预留库存缓冲,增加供应链成本;对于船公司,航班延误又会导致舱位调度混乱,形成 “准点率低 — 货主流失 — 运力利用率下降” 的恶性循环。
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船公司虽采取空航班(即取消部分计划航班)的方式管理运力,但效果远不及预期。运价基准平台 Xeneta 的产品营销经理 Destine Ozuygur 指出,2025 年船公司空航班数量低于去年水平,运力调控力度不足,难以对冲新运力投放带来的压力,这也成为现货运价自 7 月中旬以来持续下跌的重要推手。
当前市场目光聚焦于船公司后续是否会推出更严格的运力管控措施,如加大空航班比例、调整航线挂靠港口、减少单航次舱位投放等。若运力管控未能及时跟进,运价可能进一步跌破成本线,导致部分中小船公司面临亏损压力;而若管控力度过大,又可能引发市场份额争夺的加剧,形成新的行业矛盾。
这场运力困局对产业链不同主体产生了分化影响。对托运人而言,持续下跌的运价无疑是 “利好”,能有效降低跨境运输成本,同时港口选择灵活性增加也为供应链优化提供了空间,可通过调整订舱策略进一步控制开支。
但对船公司来说,当前局面则充满挑战。一方面,运价逼近成本线压缩利润空间,部分航线甚至面临亏损风险;另一方面,新运力折旧、船舶运营维护等固定成本居高不下,叠加准点率低导致的客户满意度下降,船公司需在 “保份额” 与 “保利润” 之间艰难平衡。而货代企业作为中间环节,也受运价波动影响,利润空间被挤压,需通过整合资源、提升服务附加值来应对市场变化。
亚欧航线作为全球贸易的 “晴雨表”,其当前困境不仅是航运行业内部供需失衡的体现,也折射出全球经济复苏放缓、贸易需求疲软的大背景。未来,行业能否走出困局,既取决于船公司能否形成更有效的运力调控共识,也依赖于全球贸易需求的回暖。在这场漫长的调整周期中,具备精细化运营能力、灵活应对市场变化的企业,或将成为最终的赢家。
2025-9-12
2025-9-11
2025-9-10
2025-9-9
2025-9-8
2025-9-5
2025-9-4
202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