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航运物流的广袤版图中,政策风向的转变往往能掀起惊涛骇浪。2025 年 5 月 2 日,美国正式终止对来自中国价值不超过 800 美元小额包裹的免征关税政策,这一举措如巨石投入平静湖面,在航运物流尤其是国际货代市场中激起千层浪,其影响深远且复杂,波及市场的各个角落。
货代业务量的 “跳水式” 下滑
自政策实施以来,跨境电商小包运输量锐减,成为国际货代市场最先感知寒意的领域。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数据,5 月亚洲至北美的航空货运需求同比下降 10.7%,而航空货运咨询公司 Aevean 估算,5 月中国发往美国的低价值电商货物量环比下降 43% 。在海运方面,尽管数据统计相对滞后,但市场反馈显示,相关集装箱订舱量明显减少。以往,这些低价值货物凭借免税优势,借助空运小包或小型集装箱批量发往美国,是众多国际货代企业的重要业务来源。如今,政策变动使得此类货物运输需求大幅缩水,货代企业手中订单量急剧下滑,一些专注于跨境电商小包运输的货代公司业务量甚至腰斩,面临生存困境。
成本结构的 “重构风暴”
-
关税成本转嫁:美国对中国低价值包裹征收高额关税,货代企业难以独善其身。电商卖家为维持利润,将部分关税成本转嫁给货代,货代不得不重新核算报价体系。原本依赖免税政策构建的低价运输方案失效,为覆盖新增关税成本,货代在报价中提高运费,导致整体物流成本上升 20%-50% 不等,这使得许多对价格敏感的中小卖家望而却步,进一步压缩货代业务空间。
-
-
报关成本激增:新政策实施后,报关流程复杂度大幅提升。以往小额包裹报关手续简单,如今则需提交更多文件,包括原产地证、详细货物清单等,报关单填写也更加严格。这意味着货代企业需要投入更多人力、时间和精力处理报关事务,报关成本因此增加 30%-80%。例如,一些货代公司为确保报关合规,不得不聘请专业报关顾问,或增加报关人员培训投入,这些成本最终都反映在运营成本中,挤压利润空间。
-
运输模式的 “战略转向”
-
“直邮落幕,海外仓崛起”:免税直邮模式在新关税政策冲击下逐渐式微。过去,中国跨境电商卖家多采用直邮模式,将货物直接从国内发往美国消费者手中。如今,为规避关税风险,众多卖家开始加速布局海外仓。数据显示,政策实施后,海外仓相关咨询量增长 50% 以上,部分头部跨境电商平台已将海外仓发货比例提升至 30%-40%。国际货代企业为顺应这一趋势,纷纷调整业务重心,加大海外仓服务投入,从单纯的运输服务提供商向包含仓储、配送等环节的综合物流服务商转型。一些货代企业开始在美国本土投资建设或租赁海外仓,整合仓储、分拣、包装、配送等服务,构建一站式物流解决方案,以满足卖家需求。
-
-
“空运转海运,时效换成本”:在运输方式选择上,空运因成本大幅增加而吸引力下降,海运优势逐渐凸显。以往依赖空运保障时效性的低价值货物,如今部分转向海运。虽然海运运输时间长,但成本相对较低,可有效分摊关税成本。据货代行业内部数据,5 月以来,中美航线海运订舱量增长 15%-20%,而空运货量持续下滑。货代企业为适应这一变化,一方面优化海运航线布局,与船运公司加强合作,争取更优惠运价和舱位;另一方面,推出 “海运 + 海外仓” 联运服务,通过提前备货至海外仓,再由海外仓进行本地配送,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海运时效短板,为客户提供更具性价比的物流方案。
-
市场竞争格局的 “重塑洗牌”
-
大型货代 “强者愈强”:资金雄厚、资源丰富的大型国际货代企业在这场政策变革中展现出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它们凭借广泛的全球网络、丰富的客户资源和强大的议价能力,能够更好地应对业务量波动和成本上升压力。例如,一些大型货代企业与船运公司、航空公司签订长期合作协议,锁定稳定舱位和优惠运价,降低成本上涨影响;通过整合内部资源,优化运营流程,提高服务效率,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同时,它们还能投入更多资金拓展海外仓等新兴业务领域,为客户提供更全面服务,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更有利地位,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扩大。
-
-
中小货代 “夹缝求生”:中小货代企业则面临严峻挑战。业务量锐减使其收入大幅减少,而成本却因政策变动持续攀升,资金链紧张成为普遍问题。许多中小货代企业缺乏足够资金投资海外仓等新业务,在运输资源获取上也难以与大型企业竞争,只能在细分市场寻求生存空间。部分中小货代专注于特定品类货物运输,凭借专业服务能力留住客户;一些则加强区域合作,通过整合资源、共享服务,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抗风险能力。但不可否认,部分实力较弱的中小货代企业可能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加速行业洗牌进程。
-
美国取消对中国低价值包裹免税政策,对国际货代市场而言,是一次全方位、深层次的变革。货代企业唯有敏锐洞察市场变化,积极调整业务策略,优化成本结构,创新服务模式,才能在这场政策风暴中破局重生,在新的市场格局中找到立足之地。未来,国际货代市场将在政策驱动下持续演变,企业需保持高度警惕,灵活应对,方能把握新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