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京东、顺丰稳居《财富》中国 500 强,嘉诚国际扎营新加坡,安克创新冲刺港股 IPO,跨境物流与外贸赛道正上演 “冰火两重天”。一边是头部企业狂撒资源 —— 中远海运、中外运等占据榜单前排,嘉诚国际用新加坡子公司织密东南亚网络,达飞轮船增购波音 777 货机加码跨太平洋航线;另一边,Shopee 对月单 100 以下卖家免平台费,亚马逊降低配送考核门槛,这些政策看似护着中小商家,却难掩生存空间被挤压的现实。
上半年跨境电商进出口 1.32 万亿元的亮眼数据背后,藏着中小玩家的挣扎。民航局数据显示,全国货机已达 268 架,比 2020 年多了 82 架,但这些运力多握在 13 家货运航司手中。当汉莎航空与靛蓝航空联手打通胡志明市 - 洛杉矶专线,当中国物流集团绑定 Ninja Van 深耕东南亚,中小货代想分一杯羹,就得面对 “没航线、没议价权、没海外仓” 的三无困境。
更棘手的是平台规则的 “翻云覆雨”。亚马逊 7 天考核周期让卖家容错空间变窄,Shopee 的 0.5 令吉 / 单收费看似温和,却可能把小卖家逼入 “为凑 100 单低价冲量” 的恶性循环。而 SHEIN 在印度靠本土化合作拿下 200 万下载量的案例,更戳中中小商家的痛处 —— 没有资本铺路,如何在新兴市场突破合规壁垒?
头部企业的全球化布局还在提速。嘉诚国际的新加坡子公司直指 RCEP 供应链协同,安克创新赴港上市意在拓宽融资渠道,这些动作都在抬高行业门槛。可中小商家也有自己的生存智慧:有人专攻细分品类避开红海,有人靠灵活反应接住大平台漏出的订单。
你觉得中小外贸商该躲巨头锋芒做细分,还是抱团对抗资源垄断?来评论区说说你的破局思路。
2025-8-1
2025-7-31
2025-7-29
2025-7-28
2025-7-25
2025-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