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订阅 快讯 资讯 公司新闻

连云港北极航线首航:货代市场的重构信号

来自:Admin发布时间:2025-7-23

当 “新新海 1” 轮从连云港庙岭码头启航,驶向俄罗斯阿尔汉格尔斯克港时,这条比传统好望角航线缩短 9000 海里的北极航线,不仅改写了亚欧航运的物理距离,更在国际货代市场投下了一颗重构格局的石子。

对国际货代而言,航线的 “缩短” 从来不是简单的里程数字变化。按 1.8 万 TEU 集装箱船的运营标准,9000 海里的航程缩减意味着单航次燃油消耗减少约 1800 吨(按每海里油耗 0.2 吨计算),对应成本降低约 90 万美元(当前船用燃油均价 500 美元 / 吨)。更关键的是时效压缩:传统好望角航线从中国到北欧需 35-40 天,而北极航线仅需 22-25 天,这对电子元件、汽车零部件等时效敏感货种的货代方案而言,无异于打开了新的议价空间 —— 客户可能愿意为 “提前 10 天到货” 支付 5%-8% 的溢价,而货代的利润空间也将随之增厚。

碳排放的优势则在政策高压下凸显。北极航线较传统航线减少约 30% 的碳排放量,按欧盟碳边境税(CBAM)2026 年全面覆盖航运业的规划,每航次可少缴约 1.2 万欧元碳税(按每吨 CO₂税价 80 欧元、单航次减排 150 吨计算)。这迫使货代重新设计产品矩阵:以往 “一刀切” 的海运方案将被细分,针对欧洲客户的 “绿色物流包” 可能包含北极航线选项,而擅长整合此类资源的货代,将在与制造业客户的合作中占据主动。

市场分化的加速或许更为致命。北极航线的运营依赖高冰级船舶(“新新海 1” 轮为 Arc7 级,可破除 1.2 米厚冰层)、中俄港口的无缝衔接(如连云港与阿尔汉格尔斯克的 “两港一航” 协作机制),以及对俄罗斯航运法规的深度理解。头部货代已开始行动:中外运、中远海运物流等企业正与新新运航运签订舱位包销协议,提前锁定运力;而中小货代若无法快速建立北极航线的操作能力,可能失去 30% 以上的中欧干线货源 —— 俄罗斯方面数据显示,2024 年北极航线货运量已达 3790 万吨,随着新航线常态化,预计 2027 年这一数字将突破 1 亿吨,其中至少 60% 需通过货代完成订舱、报关等环节。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货代的角色转型。以往依赖 “拼箱、订舱” 的传统模式将被颠覆:货代需要介入客户的供应链规划,比如为光伏组件企业设计 “北极航线 + 俄罗斯内陆铁路” 的多式联运方案,将货物从连云港经北极运至阿尔汉格尔斯克后,再通过西伯利亚大铁路 3 天内送达德国汉堡。这种 “门到门” 的全链条服务能力,将成为货代市场新的准入门槛。

这条 “冰上丝绸之路” 的首航,本质是给国际货代行业的一次 “能力洗牌”。那些能将航程缩短、成本降低、碳减排等优势转化为具体客户方案的玩家,将在未来 3-5 年的亚欧物流竞争中,拿到通往增量市场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