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留申群岛附近的冰冷海水中,Morning Midas 号汽车船的残骸尚未被完全打捞,这场因电动汽车锂电池起火导致的沉没事故,已成为压垮美森轮船的最后一根稻草。2025 年 7 月,这家深耕中美及太平洋岛屿航线的航运巨头宣布:即日起暂停所有电动汽车及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运输,理由是锂离子电池的火灾风险已超出其可控范围。这一决定,像一块投入国际货代市场的巨石,正激起层层涟漪。
航运物流领域对锂电池风险的警惕早有伏笔。2022 年 “费利西蒂艾斯号” 沉没,载有 4000 辆电动汽车,损失约 4 亿美元;2023 年 “弗里曼特尔高速公路号” 火灾,10 辆电动汽车起火引发连锁反应,船舶损毁严重。据国际海事组织统计,2020-2024 年,全球已发生 28 起与锂电池相关的海运火灾事故,其中涉及电动汽车的占比达 64%。美森轮船虽曾组建专项工作组,配备热成像监控与维京灭火系统,但 Morning Midas 号的沉没让其意识到:集装箱运输模式下,对单辆汽车电池状态的监控能力远弱于专业汽车运输船 —— 后者可通过车库式空间单独管控,而集装箱的封闭环境一旦起火,火势蔓延速度是前者的 3 倍。
这一现实给国际货代市场带来的冲击,正在从具体业务向深层逻辑渗透。
对货代而言,首当其冲的是运输方案的崩塌与重构。美森在中美快船市场占据约 18% 的份额,尤其在夏威夷、关岛等太平洋岛屿航线,其运力占比超 60%。夏威夷 3.7 万辆注册电动汽车中,约 70% 通过美森从美国本土运入,如今货代不得不转向仅剩的 2 家小型船公司,而这些公司的周运力仅为美森的 1/3,导致单箱运费从 1200 美元飙升至 2100 美元。更棘手的是时效断裂:美森的 “12 天直达” 被替换为 “25 天中转”,关岛经销商抱怨,原本三天能到的电动车,现在需要一个月,部分订单因交付延迟被迫取消,货代的赔付率已上升 12%。
风险管控成本的陡增,正倒逼货代重构服务链条。以往,货代对电动汽车运输的审核仅需确认基本单证,如今却要增加电池状态检测(每辆车约 50 美元)、集装箱温控装置加装(每个 400 美元)等环节。一家上海货代公司的操作总监透露:“我们接了一票从宁波到洛杉矶的电动车订单,仅安全审核成本就增加了 3 万元,相当于利润的 20% 被吞噬。” 更严峻的是合规风险 —— 美森停运后,国际海事组织可能加速出台《锂电池海运专项规范》,货代若未及时更新流程,轻则货物被扣,重则面临巨额罚款。
市场的分化也在悄然发生。小型货代开始主动放弃电动汽车业务,2025 年二季度,中国内地放弃该品类的货代数量同比增长 40%;而头部货代则在加码安全投入,中外运空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已与第三方检测机构合作,推出 “电池预检测 + 全程温控” 服务,虽然报价提高 30%,但订单量反而增长 15%。这种分化背后,是货代角色的转变:从单纯的 “运输中介” 向 “风险管理者” 迁移,谁能建立更严苛的安全体系,谁就能在收缩的市场中抢占份额。
太平洋岛屿的困境更显尖锐。关岛经销商每月需从美国本土进口约 200 辆电动车,美森停售后,仅剩的运输渠道是空运 —— 单辆运费从海运的 800 美元暴涨至 4500 美元,终端售价被迫提高 25%,7 月订单量骤降 58%。当地货代不得不游说船公司开辟临时航线,但船舶调配至少需要 3 个月,这段空窗期里,不少货代只能选择 “弃运”,转向更安全的传统燃油车运输。
美森的暂停不是终点,而是行业反思的起点。当电动汽车海运量以每年 45% 的速度增长(国际汽车制造商协会数据),与运输安全体系的滞后形成尖锐矛盾时,国际货代市场正在经历一场 “筛选”:那些依赖低价竞争、忽视风险的玩家将被淘汰,而能整合检测、保险、应急处理等全链条服务的货代,终将在合规与效率的平衡中找到新的生存空间。毕竟,电动汽车的出海浪潮不会因短期停摆而消退,只是运输的每一个环节,都将被刻上 “安全优先” 的印记。
2025-7-21
2025-7-18
2025-7-17
2025-7-16
2025-7-15
2025-7-14
2025-7-10
202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