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航交所 7 月 11 日发布的 SCFI 运价指数,以连续五周下跌却收窄至 1.71% 的微妙走势,撕开了航运市场的复杂褶皱。美西运价在 1700-1900 美元 / FEU 的区间徘徊,已触及联盟船公司成本线,3000TEU 以下的非联盟小船甚至陷入亏损;而美东 3200-3400 美元 / FEU 的现货价虽降幅温和,却仍被货代业内视为存在调整空间。这场运价震荡,绝非单纯的数字游戏,正以冲击波的形式重塑国际货代市场的生存逻辑。
运价的剧烈波动,首先将国际货代推向了成本与报价的 “刀尖起舞”。美西航线每大箱 1700 美元的现货价,意味着货代从船公司拿舱的成本近乎透明,传统靠 “价差” 盈利的模式难以为继。某华东地区中型货代透露,6 月美西线业务利润率已从年初的 8% 压缩至 3%,部分急单甚至出现 “平进平出”—— 为维持客户关系,不得不承担运费波动带来的隐性成本。而欧线更显诡谲,船公司原计划月中调涨 1000-3000 美元 / FEU 的计划,因头部企业将涨价延至月底而大概率落空,这让货代的报价策略陷入两难:提前锁定客户的长约价面临船公司临时调价风险,随市报价又难以稳定客户信任,不少货代开始采用 “阶梯报价 + 风险共担” 模式,将运价波动区间写入合同补充条款。
船公司的运力调控,正成为悬在货代头顶的 “达摩克利斯之剑”。海洋联盟在第 29 至 30 周(14-27 日)37% 的空班率,双子星联盟改用小型船舶的决策,以及地中海航运与 PA 联盟 14% 的温和空班率,构成了运力调控的 “梯度图谱”。对货代而言,这不仅是舱位减少的直观冲击,更意味着资源获取逻辑的重构。大型货代凭借与船公司的长期协议,尚能锁定 30%-40% 的稳定舱位,但中小型货代已明显感受到挤压 —— 某华南货代反映,7 月美西舱位获取难度较上月增加 20%,原本可随订随走的现货舱位,如今需提前 3-5 天预付定金,且单票货物超过 50FEU 时,船公司会要求拆分订舱以分散风险。这种分化在欧线更为突出,能接入船公司数字化订舱系统的头部货代,可实时捕捉空班调整后的剩余舱位,而依赖人工对接的小型货代,则屡屡错失补位机会。
市场的 “冷热不均”,正倒逼货代加速航线布局的 “去美国化”。美线运价持续探底的背后,是美国关税政策的迷雾 —— 关税豁免延至 8 月 1 日的临时举措,虽可能带来短期出货增长,但长期协商的胶着让市场不敢轻举妄动。反观欧洲航线,尽管旺季不旺导致月中涨价计划落空,但地中海航运等企业 14% 的空班率显示出对市场的谨慎呵护;南美航线虽周跌 2.4% 至 6221 美元 / FEU,却因非洲、南美等新兴市场的崛起保持韧性。这种对比下,货代的业务结构开始发生迁移:某全国性货代企业的数据显示,其 6 月美线业务占比已从年初的 35% 降至 28%,而欧洲、南美航线占比分别提升至 32% 和 18%。更有货代针对性调整人力配置,将美线团队中 10% 的人员转岗至东南亚、中东航线,同时加大对非美市场关税政策、清关流程的培训投入。
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还催生了货代服务的 “增值革命”。长荣、阳明海运董事长对第三季旺季的预判,直指关税对终端消费的深层影响 —— 这恰恰为货代创造了新的价值空间。以往单纯的 “订舱 - 运输” 模式已难以立足,货代开始向客户提供 “关税 + 物流” 的组合方案。例如,针对美国关税可能加征的品类,提前测算转口第三国的综合成本,如将电子产品经墨西哥组装后再输美,以规避关税;对欧洲市场,则结合欧盟碳关税(CBAM)的进展,设计多式联运路线,通过铁路 + 海运的组合降低碳足迹成本。某跨境电商货代透露,其为客户定制的 “关税规避方案” 已使业务溢价能力提升 15%,远超传统运输业务 5% 的利润率。
航运市场的每一次运价波动,本质上都是对行业生态的重构。对国际货代而言,眼下的挑战不仅是应对 1700 美元 / FEU 的美西运价,更是要在船公司运力调控、关税政策摇摆、新兴市场崛起的多重变量中,找到从 “货运中介” 向 “供应链管理者” 的转型路径。那些能快速响应运价波动、灵活调配航线资源、深度嵌入客户供应链的货代,将在这场变革中占据先机。
2025-7-15
2025-7-14
2025-7-10
2025-7-9
2025-7-8
202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