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订阅 快讯 资讯 公司新闻

关税壁垒高筑,国际货代市场迎变局

来自:Admin发布时间:2025-7-14

当特朗普宣称将对未纳入加税清单的贸易伙伴征收 15% 或 20% 统一关税,美国商务部同步对进口铜产品加征 50% 额外关税的消息传出时,航运物流领域的多米诺骨牌已悄然倾斜,而处于贸易链条关键节点的国际货代市场,正站在风暴的前沿。

美国作为全球最大进口国之一,2024 年货物进口总额约 2.8 万亿美元,其中 80% 依赖海运完成跨境运输。这意味着关税政策的每一处调整,都会通过集装箱船的舱位变化、散货船的航次波动,直接传导至国际货代的业务版图。以铜产品为例,美国 2024 年进口精炼铜 81 万吨,其中 49% 来自智利,这些铜大多通过智利圣安东尼奥港装船,经巴拿马运河抵达美国休斯顿港,单航次运输量约 3000 吨,全年对应约 135 个航次的货代服务需求。50% 的额外关税落地后,美国国内铜价已出现 12% 的预涨,下游制造业采购需求开始收缩 —— 美国最大的铜材加工企业南方铜业已宣布将三季度进口计划削减 20%,这意味着智利至美国的铜运输航次可能缩减至 108 个,对应的货代订舱、报关、陆运衔接等业务量将同步下滑。

国际货代的核心价值在于连接货主与航运资源,而关税壁垒正在重塑这种连接的逻辑。过去十年,国际货代市场规模从 2014 年的 2100 亿美元增长至 2024 年的 3500 亿美元,其中美国市场贡献了约 22% 的份额,很大程度上依赖稳定的跨太平洋、跨大西洋航线货量。若 15%-20% 的统一关税实施,参照 2018 年特朗普关税政策的影响 —— 当时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后,跨太平洋集装箱货运量同比下降 5.3%,国际货代的海运订舱量随之减少 4.8%—— 此次范围更广的关税政策,可能让全球货代市场的整体业务量面临 3%-5% 的收缩。更微妙的是,货主为规避高关税,正加速调整采购布局:越南、墨西哥等靠近美国的制造业基地可能承接部分转移订单,这使得原本从中国上海港至洛杉矶港的 40 英尺集装箱货代业务(2024 年占中美航线货代量的 38%),可能分流至胡志明港至长滩港的航线,货代需要快速重构航线网络,否则将面临客户流失。

关税带来的成本压力还在倒逼国际货代的服务升级。以往货代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拿到低价舱位,而现在,货主更迫切需要的是 “关税 + 物流” 的组合方案。比如,某欧洲电子企业通过美国货代进口零部件时,不仅需要订舱服务,还需测算 “从马来西亚转口是否能降低关税成本”“拆分货值申报是否合规” 等问题。数据显示,2018 年关税政策后,能提供关税筹划服务的国际货代客户留存率比传统货代高 27%,而此次关税覆盖范围更广,这种服务能力的差距可能进一步拉大。部分头部货代已开始行动:DHL 全球货运近期新增 “关税模拟测算工具”,可实时根据不同国家关税税率,生成最优运输路径方案,上线首月使用率便突破 40%。

航运物流的航线调整也在考验货代的资源整合能力。美国至欧洲的跨大西洋航线,2024 年货代经手的货量占全球跨洋货运的 18%,若欧盟对美国采取关税反制,原本从纽约港至鹿特丹港的每周 35 班集装箱船航次可能缩减,货代需要快速协调地中海航线作为替代;而对于依赖美国市场的拉美国家,如巴西的大豆出口(2024 年通过货代运输至美国的量占其出口总量的 22%),可能因关税导致运输需求下降,货代不得不将运力转向亚洲市场。这种航线的动态平衡,考验着货代对船公司航次调整的预判力,也推动着行业从 “单纯中介” 向 “供应链管理者” 转型。

关税壁垒的高筑从未只是税率数字的变化,它像一把手术刀,剖开国际货代市场的深层结构。那些能在航线波动中稳住舱位、在政策迷雾中提供清晰路径、在成本压力中找到平衡支点的货代,将在这场变局中占据新的赛道,而整个行业的服务形态与竞争逻辑,也正随着关税清单的落地,悄然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