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特朗普政府按下 7 月 9 日关税恢复的倒计时按钮,航运物流领域正在上演一场隐秘而剧烈的格局重构。根据文档披露的美线货量预测,7 月同比降幅达 8.1%,8 月骤扩至 14.7%,9 月更是触达 21.8% 的冰点 —— 这种断崖式下滑并非孤例,洛杉矶港数据显示 WK27(6 月 24 日当周)进口量达 137,126 标准箱,同比激增 71.16% 后便开启自由落体,印证了 "更猛但更短" 的旺季特征。而 2018 年关税战期间,美西航线货量曾在三个月内暴跌 12%,如今的跌幅速度已远超历史周期。
美线货量的剧烈波动正在改写货代的生存逻辑。以某深圳货代企业为例,其负责的美西航线业务在 WK27 单周货量突破 500TEU,创年内新高,但随即接到船公司通知,7 月第三周起美西航线运力削减 20%,舱位价格逆势上涨 30%。这种 "量价背离" 现象源于双重挤压:一方面,货主为规避 7 月 9 日关税抢运,导致短期货量暴增;另一方面,船公司预判后续货量萎缩,提前收缩运力以维持运价。2024 年同类周期数据显示,美线货代在关税生效后的三个月内,平均利润率下降 18%,中小货代破产率上升 12%。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航线资源的重新分配。文档提及欧线将承接美线溢出运力,2025 年 6 月欧洲航线运价已环比上涨 15%,7 月下旬预计进一步挺价。某上海货代巨头透露,其欧线订舱量较 5 月增长 40%,鹿特丹 - 上海航线的重箱率从 65% 飙升至 89%。这种迁徙催生新的操作模式 —— 部分货代开始推广 "美线转欧线" 套约服务,利用跨航线运力调剂降低成本,但同时也面临舱位锁定周期短、汇率波动等风险。
美英协议的落地为货代业务带来结构性冲击。根据行政命令 14309,每年 10 万辆英国汽车享受 10% 关税(原 25%),劳斯莱斯发动机等零部件豁免 10% 普遍关税。这直接导致英国至美国东海岸的汽车零部件货运量激增,某伦敦货代企业数据显示,6 月美东航线汽车配件订舱量同比增长 270%,倒逼货代紧急增加温控集装箱资源,甚至租用专用滚装船运力。而未能及时调整服务链条的货代,已出现因舱位不足流失 30% 英国客户的案例。
与此同时,中美协议中 "稀土出口审批放宽" 的条款,正在重塑特种货物运输格局。青岛某货代承接的稀土运输业务,6 月单月货量达 1200 吨,同比增长 150%,但运输成本因需匹配更高安全等级的集装箱和押运人员,上涨了 40%。这种高附加值货物的运输需求,正在推动货代向 "物流方案提供商" 转型,某头部货代已投入 2000 万元建设稀土专用运输数据库,涵盖各国海关监管要求、运输路线风险评估等细分模块。
IEEPA 关税诉讼的悬而未决,让货代陷入两难境地。联邦巡回法院 7 月 31 日的听证会可能裁定关税合法性,若判决政府败诉,已征收的关税需退还,这将导致货代面临巨额垫款风险。某宁波货代透露,其已为客户垫付关税超 500 万元,现被迫预留 20% 流动资金应对潜在退款。而历史案例显示,2019 年类似诉讼期间,货代行业平均坏账率上升 9 个百分点。
胡塞武装的行动则为红海航线蒙上阴影。尽管文档未直接提及,但 2024 年该区域袭击事件导致 15% 的亚欧航线船舶绕行好望角,航程增加 12 天,运输成本上升 25%。货代不得不开发 "红海保险 + 绕行补贴" 的组合产品,某大型货代的保险成本因此增加 150 万美元 / 月,而中小货代因无力承担额外成本,被迫退出红海航线市场。
当关税成为常态,国际货代市场正在经历从 "搬运工" 到 "生态枢纽" 的蜕变。那些在美线货量雪崩中存活下来的企业,早已开始布局多式联运网络:某货代将 20% 的美线运力转移至墨西哥 - 美国陆桥运输,利用 USMCA 关税豁免降低成本;另一家企业则联合区块链平台,开发出 "关税预警 - 舱位动态调整" 系统,将订舱响应时间从 48 小时压缩至 12 小时。而 7 月 9 日的关税大限,与其说是危机,不如说是检验货代供应链韧性的试金石 —— 在货量波动、航线迁徙、政策变幻的多重绞杀下,唯有构建 "数据驱动 + 资源整合 + 风险对冲" 的三维能力,才能在这场航运暗战中占据先机。
2025-6-27
2025-6-26
2025-6-25
2025-6-23
2025-6-20
2025-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