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自 2025 年再次就任美国总统后,迅速重启一系列激进的关税政策。这一举措并非偶然,其背后有着深层的政治与经济诉求。从政治角度看,特朗普试图兑现竞选承诺,回应部分支持群体对 “美国优先” 的强烈呼声;经济层面,他期望借此扭转美国长期存在的贸易逆差,推动制造业回流,创造更多国内就业岗位。
2 月 1 日,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对加拿大和墨西哥进口商品加征 25% 关税,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 10% 关税,随后虽延缓了对加墨两国加征关税计划,但 3 月 4 日起,美国对加拿大和墨西哥商品加征 25% 关税正式生效。3 月 3 日,美方宣布以芬太尼等问题为由,自 3 月 4 日起对中国输美产品再次加征 10% 关税。3 月 26 日,特朗普宣布对所有进口汽车征收 25% 关税,5 月 3 日起,关税范围扩大至发动机、变速箱和电气系统等核心部件。4 月 2 日,更是宣布对所有国家征收 10% 的 “基准关税”,对贸易逆差最大的国家征收个性化的更高 “对等关税”。这一系列政策的密集出台,如同一颗颗投入全球经济湖面的巨石,激起千层浪。
关税本质上是对进口商品征税,其最终成本往往转嫁到美国消费者和企业身上。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的研究表明,2018 - 2019 年特朗普第一轮关税政策实施期间,美国消费者每年承担的关税成本增加了约 600 亿美元。如今 “对等关税” 等政策全面实施,进口商品价格大幅上涨。例如,家具、服装等日常消费品价格攀升,中低收入家庭深受其害。美国零售联合会数据显示,自新一轮关税实施以来,约 70% 的零售商表示不得不提高产品价格,以应对成本压力,这直接削弱了消费者的购买力。
企业层面,众多依赖进口原材料、零部件的美国企业面临成本剧增困境。美国全国制造商协会调查显示,超过 80% 的制造业企业表示关税导致原材料成本上升,其中汽车制造、电子设备等行业尤为明显。以汽车行业为例,由于大量零部件从墨西哥、中国等地进口,新关税政策使一辆汽车的生产成本平均增加了约 1500 - 2000 美元,严重压缩企业利润空间,部分企业不得不削减生产规模或推迟投资计划。
特朗普推行关税政策的核心目标之一是缩减贸易逆差,但实际效果却适得其反。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25 年前 4 个月,美国贸易逆差达到 3200 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 12%。尽管对部分国家进口有所下降,但从其他国家进口的增加以及国内需求结构变化,使得贸易逆差并未如预期收窄。例如,由于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一些美国企业转向从越南、马来西亚等国进口相似产品,但这些国家的进口规模增长未能弥补从中国进口减少的缺口,且整体进口成本因供应链调整而上升,进一步恶化了贸易收支状况。
从理论上讲,关税保护可能促使企业增加国内生产,创造就业岗位。然而,现实情况复杂得多。一方面,部分受保护行业如钢铁、纺织等,短期内可能因进口竞争减少而增加用工。美国钢铁协会数据显示,在关税实施后的一段时间内,钢铁行业新增了约 1.5 万个工作岗位。但另一方面,众多下游产业因成本上升而削减产能,导致大量岗位流失。据美国经济政策研究所估算,仅汽车及零部件行业,因关税导致的上下游产业链岗位流失就超过 10 万个。整体来看,关税政策对美国就业市场的净影响为负面,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劳伦斯・萨默斯预测,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可能最终导致约 200 万美国人失业。
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经济体和重要贸易国,其关税政策严重冲击了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系。世界贸易组织(WTO)总干事多次发声,警告美国的单边关税行动破坏了全球贸易秩序,引发各国纷纷采取报复性措施,导致全球贸易摩擦升级。例如,欧盟对价值 260 亿欧元的美国商品加征关税,加拿大、墨西哥等国也迅速跟进反制。这种贸易战式的恶性循环,使得全球贸易环境不确定性大增,国际贸易增速大幅放缓。世界银行预测,2025 年全球贸易增长率可能降至 1% 以下,远低于过去十年的平均水平。
新兴经济体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关键环节,且对出口依赖度较高,因此深受美国关税政策影响。以墨西哥为例,墨西哥国家统计和地理研究所(INEGI)报告显示,受美国关税不确定性影响,4 月份墨西哥的汽车产量同比下降 9.1% 至 32.6 万辆,轻型汽车出口量下降 10.9% 至 25.6 万辆。汽车行业是墨西哥出口额最大的行业,占制造业的 20.5%,美国又是其主要出口目的地,占出口总量的 81.4%。同样,东南亚的越南、柬埔寨等国,其纺织、电子等产业因美国关税,面临订单减少、产能过剩问题,经济增长步伐明显放缓。
为规避美国关税风险,众多跨国企业加速调整全球产业链布局。一方面,企业将部分产能从受关税影响较大的国家和地区转移出去。例如,一些在中国的外资制造业企业,将生产线迁往越南、印度等东南亚和南亚国家。另一方面,企业更加注重供应链的多元化和区域化。日本经济新闻调查显示,超过 60% 的日本企业表示将在未来 2 - 3 年内减少对单一国家的原材料和零部件采购依赖,增加在区域内的采购比例。这种产业链重构趋势,虽在一定程度上是企业应对风险的理性选择,但也加剧了全球产业格局的不稳定,增加了企业的调整成本和全球经济的运行成本。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逻辑看似简单直接,即通过提高进口关税,减少进口,促进国内生产和就业,改善贸易平衡。但深入分析,这一逻辑存在诸多漏洞。其一,在全球经济高度一体化的今天,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美国企业已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关税导致的成本上升难以通过简单的国内替代解决。其二,贸易逆差并非单纯由贸易政策导致,美国国内储蓄率低下、消费过度等结构性问题才是根源,关税政策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其三,以邻为壑的关税政策引发全球报复,损害了美国自身的出口利益,削弱了其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信誉和影响力。
展望未来,特朗普关税政策的走向充满不确定性。从国内政治角度看,如果关税政策对美国经济的负面效应持续显现,引发更多国内利益集团的反对,可能促使政策进行调整。国会中已经出现一些反对声音,如参议院部分议员提出议案,试图限制总统的关税权力。从国际层面看,若各国联合起来,通过 WTO 等多边机制对美国施压,或美国在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谈判中取得实质性成果,关税政策也可能出现缓和。然而,如果特朗普坚持强硬立场,继续推行关税政策,全球经济将面临更大风险,贸易战可能进一步升级,全球经济衰退的阴霾将愈发浓重。
特朗普关税政策是当前全球经济格局中的一个关键变量,其影响广泛而深远。无论是对美国自身经济的多维度冲击,还是对全球贸易秩序、产业链布局的重塑,都值得各方持续关注与深入研究。在全球经济相互依存的时代,合作共赢才是解决贸易问题的正道,单边主义的关税大棒最终只会伤人伤己 。
2025-5-19
2025-5-15
2025-5-14
2025-5-13
2025-5-12
2025-5-11
2025-5-8
202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