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25 年,全球跨境电商行业正处于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大震荡之中。特朗普政府推行的 “对等关税” 政策,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千层巨浪,给行业来了颠覆性的影响。这一政策对美国中小企业的冲击尤为显著,同时也将中国跨境电商巨头们推向了战略抉择的十字路口。而在这贸易政策风暴肆虐之际,中美高层会晤以及红海停火协议的消息,又宛如夜空中闪烁的星辰,为在风暴中艰难前行的行业参与者们带来了一丝希望的曙光。
美国中小企业深陷关税泥潭
特朗普政府对华加征的关税政策,让美国中小企业面临着严峻的生存挑战。一家在亚马逊平台主营智能家居及无线摄像头的美国品牌 Wyze 的遭遇,便是这一困境的生动写照。Wyze 在社交平台 X 上展示了其第一张关税账单,从中国进口的约 1300 个泛光灯,货值 16.72 万美元,然而需缴纳的关税竟高达 25.50 万美元,这一数字比采购价高出了整整一半。Wyze 官方账号无奈直言:“这关税比我们公司任何一位创始人的年薪都高。”
这一令人咋舌的现象背后,是 T86 免税政策取消所引发的连锁反应。曾经,800 美元以下小包裹免税政策为大量中国商品进入美国市场提供了便利通道,这些商品以 “蚂蚁搬家” 的方式涌入,有力地支持了众多美国中小品牌的发展。如今,特朗普政府将关税税率大幅推高,对中国商品征收高达 145% 的关税,对越南、柬埔寨等国商品的关税也提升至 45%。这一举措如同斩断了低成本供应链的生命线,使得美国中小企业在采购商品时成本急剧攀升,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许多企业甚至面临着无货可卖的绝境。
美国鞋类行业的集体请愿书进一步揭示了这一政策的致命影响。包括耐克、阿迪达斯、斯凯奇等知名大牌在内的 76 家鞋类品牌联名发出警告:中低收入家庭依赖的平价鞋履可能面临 150%-200% 的关税叠加。这意味着,这些平价鞋履的价格将大幅上涨,普通消费者难以承受,最终可能导致 “美国消费者的鞋柜即将清空”。而对于众多中小卖家而言,生存困境更是残酷。
一位 TikTok 女孩对着价值 3000 美元滞留在港口的布料痛哭的视频在网络上广泛传播,这一画面深刻折射出无数草根创业者的绝望。在关税的重压下,他们面临着 “要钱还是要货” 的艰难抉择,弃货意味着血本无归,而交税则可能导致倾家荡产。这种困境正将大量微型创业者推向破产的边缘,美国的跨境电商市场生态遭受着严重的破坏。
中国卖家的突围之战
当美国卖家在关税的泥沼中苦苦挣扎时,中国跨境电商巨头们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韧性,积极采取各种策略进行突围。
致欧科技选择了 “向西看” 的战略布局,加速在欧洲市场的拓展,并推出高货值产品。通过提升产品的品牌溢价,试图以此抵消关税带来的成本压力。在欧洲市场,致欧科技充分发挥自身在产品研发和设计方面的优势,针对当地消费者的需求和喜好,推出了一系列高品质、个性化的家居产品,逐渐在欧洲市场站稳脚跟,有效降低了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
安克创新则祭出了 “三板斧” 策略:清库存、强研发、拓新市。首先,通过积极清理库存,回笼资金,优化资金流,减轻了库存积压带来的成本负担。其次,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推出具有创新性和竞争力的新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例如,其在充电技术领域不断取得突破,推出了多款高性能的充电器和移动电源,深受消费者喜爱。最后,大力开拓新市场,将非美市场的营收占比成功提升至 60%。通过在新兴市场的布局,安克创新找到了新的增长动力,实现了市场多元化发展。
Temu 和 Shein 的应对策略则更具戏剧性,堪称一场 “东方不亮西方亮” 的资本大逃亡。Temu 果断暂停中国直邮业务,将资源向欧洲和拉美市场倾斜。通过在这些地区建立本地仓库和物流网络,Temu 提高了物流配送效率,降低了物流成本,同时更好地满足了当地消费者的需求。Shein 则削减在美国的广告预算,将更多资源投入到欧洲和拉美市场的拓展中。例如,Shein 在欧洲市场推出了一系列本地化的营销活动,与当地的时尚博主和明星合作,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成功吸引了大量欧洲消费者,实现了市场重心的转移。
中国卖家之所以能够在困境中展现出如此强大的韧性,得益于手中握有的三大底牌。其一,供应链纵深优势明显。从义乌的小商品到深圳的 3C 电子,中国制造拥有完整且高效的产业链。这使得中国卖家能够快速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布局,灵活应对各种挑战。当美国市场需求因关税政策而下降时,卖家们可以迅速将生产资源转向其他市场需求旺盛的产品。其二,市场弹性大。东南亚、拉美等新兴市场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年均增速超过 20%。这些新兴市场为中国卖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能够有效对冲美国市场的风险。其三,资本厚度充足。头部企业账上拥有充足的现金储备,这为其进行战略转型和市场拓展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即使在面临关税等不利因素时,也有足够的资金用于研发投入、市场开拓和供应链优化等方面。
然而,硬币的另一面是,中国的中小卖家正在经历 “至暗时刻”。深圳一位年销售额 2000 万美元的亚马逊卖家透露,其美国站的利润已从 15% 暴跌至 3%。在关税持续高企的情况下,为了维持企业的生存,明年可能不得不裁员 40%。
这种 “大企业吃肉、小企业喝汤” 的行业格局,正加速着行业的洗牌。大企业凭借自身的资源优势和抗风险能力,在困境中依然能够寻找新的发展机遇;而中小企业由于资源有限,在关税冲击下,生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许多企业可能不得不退出市场,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
破局曙光初现
就在全球跨境电商行业濒临窒息的关键时刻,两道政策曙光穿透厚重的乌云,为行业带来了新的希望。
中国外交部于 7 日发布消息,应瑞士政府邀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将于 5 月 9 日至 12 日访问瑞士。在此期间,作为中美经贸中方牵头人,何立峰副总理将与美方牵头人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举行会谈。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 7 日的例行记者会上重申,美方近期不断表达希望与中方进行谈判的意愿,此次会谈正是应美方请求而举行。
中国商务部发言人也回应称,美方高层近期就调整关税措施频繁放风,并通过多种渠道主动向中方传递信息,希望就关税等问题展开对话。中方经过认真评估,在综合考虑全球期待、中方利益以及美国业界和消费者呼吁的基础上,决定同意与美方进行接触。
瑞士会谈行程传出后,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节目中表示:“我认为这次会晤旨在降温。我们必须先为局势降温,然后才能继续向前进。” 中美经贸对话的重启,为关税战按下暂停键提供了可能性。何立峰副总理与美财政部长贝森特的瑞士会晤,被视为自 2023 年贸易战升级以来最为重要的接触。此次会晤若能取得积极成果,将为全球跨境电商行业带来重大利好,有望缓解关税对行业的重压,恢复市场信心。
另一则立竿见影的利好消息来自红海地区。美国与胡塞武装停火协议的达成,对全球物流行业产生了积极影响,尤其是对于跨境电商行业而言意义重大。据相关分析,这一停火协议或许能使亚欧海运成本应声下跌 15%。对于将欧洲作为战略重心的中国卖家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重大利好。每标箱可节省 2000 美元的运费,这为新品推广争取到了宝贵的利润空间。
马士基航运数据显示,苏伊士运河航线复苏后,中国至欧洲的海运时效缩短至 28 天,相比空运,海运在成本和时效上的综合优势更加凸显,这将有助于中国卖家在欧洲市场提升竞争力,进一步拓展市场份额。
2025-5-8
2025-5-7
2025-5-6
2025-5-5
2025-4-28
2025-4-27
2025-4-26
2025-4-24